校园到职场,路该怎样走

   2013-11-22 铁艺大全13160
     一方面大量年轻人难以就业,另一方面具备职业技能的合格求职者相对缺乏。如何帮助大批年轻人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成功过渡?“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特别举行了一场主题为“从教育到就业:设计有效的体制”的分论坛,吸引了不少与会嘉宾的关注。

“从校园到职场的道路充满了重重障碍。”麦肯锡公司合伙人陈立凯在发言中说,许多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难以完全满足初级岗位的要求,主要原因在于用人单位、教育机构和大学毕业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许多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对学科的就业前景并不清楚,这就出现了职业技能上的“错配”,以至于难以顺利就业。

杜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柯爱伦认为,近年来全球经济飞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机构和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这种变化并作出相应调整。

“40年前,杜邦公司主要招聘物理系、化学系等专门学科领域的毕业生,现在则更看重毕业生的"软性技能",比如团队合作、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语言能力、适应能力等。”柯爱伦说,跨国公司业务线条多,地域分布广,需要能够跨界工作的人才,这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柯爱伦说,杜邦公司每年招聘6000名至10000名高校毕业生,主要得益于同许多高校开展的密切合作,帮助公司挑选出符合企业发展理念的人才,同时杜邦公司还持续开展实习生培训项目,增进了大学生同公司之间的了解,有助于实现“双向选择”。

“教育就是为就业做准备。”陈立凯表示,在从校园到职场的道路上,入学、技能、工作等环节应当有机衔接起来,教育机构同用人单位需要打破藩篱,比如用人单位可以参与课程设计,安排员工为学生授课;教育机构可以让学生拿出一定时间去企业实习,从而提前获得就业保证。

真格基金主管合伙人徐小平认为,破解就业难题,还需要大学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年轻人不能一味地追求进大企业、大机构,去小型企业、民营企业工作也是不错的选择。”徐小平说,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许多中小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小企业也可以成就大事业,有关部门应当特别鼓励那些自主创业的年轻人。”徐小平说,当前面临的就业压力,将倒逼高校教育加快改革步伐,民营教育机构具有不错的发展前景,这也有助于提升年轻人的就业技能。

陈立凯认为,构建从校园到就业的有效体制,需要有一系列配套的激励措施。比如,应支持高校建立完善有关学科建设和就业市场的数据库,以便学生在选择专业、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时,能够更加有的放矢。

“从实际情况看,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就业压力要相对大一些。”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说,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下,农村地区中小学应试教育的特征更为明显,以至于这些孩子的“软性技能”相对欠缺,在职场竞争中的优势也并不突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可以让更多农村地区的孩子在城市接受教育,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

卢迈认为,中国面临着“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问题,绝大部分就业难的人群缺乏岗位所需技术和技能,因此职业培训、职业教育仍需大力加强。“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要比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得多,职业教育发挥了在稳定就业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10年前,公司招聘进来的员工就像一颗螺丝钉,只需要干好本职工作就行了,但现在则需要员工能在不同岗位、不同区域、不同条线上都能取得成功。”柯爱伦说,大学生走出校园后,永远不要停止学习,惟有如此才能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和时代变化的节拍。“我现在这个年纪,在这个职位上,仍在坚持学习,因为每天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太多了。”

麦肯锡全球发行合伙人里克·柯兰克在总结发言时说,从校园到职场的道路相当复杂,一路上会出现不同的需求和要求,需要政府部门、教育机构、企业家、行业协会等在不同层面作出努力,帮助毕业生通过不同渠道成功就业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zxcv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免责声明  |  法律声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