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样的问题贷款,银行的资产处置通常分两种,一种是有担保的,一般而言,钢贸类的项目我们都是要求100%担保,一旦出了问题我们就向钢贸企业和担保公司两头追索,”上述贷后管理部门业务人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另外一种是用钢材抵押的。2010年的时候我们差不多按照钢材市价的七八折来贷款,2011年的时候也有五六折,低的时候可能再低一点。我们那个时候一般是都是按照上浮30%左右的利率,最低也是不低于上浮20%的利率来放款。这一业务确实做得比较猛,这种项目的风险管理也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存在很多泡沫,包括对钢材的估值相对高了,当时我们去钢材市场做调查,就只看他们有没有钢材,而这个钢材的所有权到底是谁的,都没有人认真去查验清楚,所有的银行当时几乎都是这样做的。结果发现了很多重复抵押的问题。后来有数据统计说这个推荐抵押的钢材量和市场流通的量大概是三比一,有没有那么多我不清楚,但是这个泡沫确实是很大的。”
另一方面,无锡当地一位银行人士告诉记者,余额抵押的情况在交行及建行等大行也普遍存在。“就是说钢贸企业把自己手头的钢材价值的大头抵押给这家银行,这家银行打个六折,那么就是5000万的抵押物打六折,只贷3000万给钢贸企业。这样操作后,还剩下2000万的余额,而当这家钢贸企业又急需钱的时候,他可以再拿这部分余额去做抵押,此时,银行可能只对钢贸企业打五折,即2000万的余额,再发放1000万贷款,这在大银行是很普遍的,小银行不允许,因为大银行风险覆盖的能力要强很多。”
而为何交行在钢贸泥沼会陷得如此之深,除却钢贸泡沫及风控把握的失衡外,与银行自身的经营模式也不无关系。
“之前交行在开展这些业务的时候,还会搭售一些其他服务,比如搭售一些对公理财产品之类的。现在很多中间业务的很多手续费也不能收了,比较多的做法就是开全额银票,比如说要求开50%的全额银票,就相当于贷出一个亿,企业再放5000万存款在银行,或者是要求企业日均存款不低于几千万等,通过这些方式在存款上面做文章。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所以这么几千万几千万的贷款放出去,对银行来讲是一举多得。”交行无锡分行某下设支行对公业务人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殃及担保
钢贸泡沫破灭后,受影响的并非只有银行。
无锡市经信委副主任华少波在全市融资担保工作会议上透露,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104家融资担保机构,至今年6月有11家融资性担保公司被取消融资担保资质,其中10家为钢贸类担保公司,此外有5家基本没有开展业务,3家相关钢贸市场已经停业,不过在保余额总量并不大。
华少波还透露,无锡市钢贸类担保公司的数量全省最多,从担保机构的数量、注册资本金到在保责任余额都超过了全省的50%。
他表示,去年下半年以来部分担保公司都发生了不同金额的代偿,全市高额代偿开始频现,钢贸类担保公司面临系统性的重大风险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