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5年我国经济仍将较快增长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我国的三大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略有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具体来看,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从2005年的12.1%下降到2010年的10.2%,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47.4%下降为46.8%,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40.5%上升为43.0%。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2011年,中国以国际汇率计算的GDP总量为5.75万亿美元,人均GDP为4283美元。假设以后中国都能实现7.5%的经济增长速度,那么中国还需要12年能够使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也就是说,2023年前后,我国能够达到大体实现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即至少要到2023年前后才能完成工业化。
从城市化的角度来看,中国目前正处于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根据2010年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9.68%,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13.46个百分点。2011年末,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51.27%,比2010年末提高了1.32个百分点。以2011年为基准年,我国要达到70%的人口化率,还要提升18.73个百分点。如果以后我国的城市化率能够每年提高1.3个百分点,到2025年,我国基本完成城市化;如果中国的城市化率进一步加快,每年增加1.5个百分点,我国大体上还需要12.5年,也就是2024年左右完成城市化。
综上所述,中国大体上将在2025年前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根据国际经验,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和尚未完成工业化、城市化之前,经济有可能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我国钢铁产量将先增后降
钢铁的消耗量和积累量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代表性指标。典型国家的长时间序列的人均钢铁产量和钢铁总量保持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增长,达到一定的峰值以后,钢铁产量开始出现下降。英国、美国等先期发达国家的人均钢铁产量增长时间较长,但产量峰值较低,人均粗钢产量在600千克时达到峰值;日本、韩国等后期发达国家的人均钢铁产量增长速度更快,人均粗钢产量的峰值也更高,为1000千克。目前,中国的钢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11年,我国钢铁产量为6.83亿吨,但人均钢产量只有498千克,不仅离日本、韩国等后期发达国家人均1000千克的钢铁产量有较大的差距,而且与美国、英国这些先期发达工业化国家人均600千克的钢产量峰值相比,也还有一定差距。
从钢铁蓄积量来看,主要国家的钢铁蓄积量有一个持续增长的过程。当达到某一数值时,钢铁的蓄积量会基本达到稳定,即钢铁年消费量和折旧量大体相等。具体来看,美国在钢铁蓄积量达到20亿吨时基本出现稳定,日本在15亿吨左右出现稳定,英国为4亿吨,韩国为5亿吨。从人均钢铁蓄积量来看,美国达到钢铁总蓄积量顶点时的人均蓄积量为8.8吨,英国为7.6吨,日本在10.5吨左右时人均蓄积量开始企稳,韩国在完成工业化时人均钢铁蓄积量达到了9.5吨。总的来看,一个国家要完成工业化,人均钢铁蓄积量需要达到8吨~10吨。
2010年,我国的钢铁总蓄积量为56.6亿吨(按照5%的折旧计算),人均钢铁蓄积量为4.13吨,远低于上述工业化国家的水平。《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2015年,国内粗钢导向性消费量约为7.5亿吨;我国粗钢需求量可能在“十二五”期间进入峰值弧顶区,最高峰可能出现在2015年~2020年,峰值约为7.7亿吨~8.2亿吨。结合工业化国家钢铁产量和蓄积量的经验数据,假设中国钢铁产量在2018年末之前仅保持年均3.2%左右的增速,到2018年末,我国钢铁总产量将达到8.5亿吨的峰值,之后将开始下降,到2024年降至7.1亿吨。按上述数据进行计算,中国的人均钢铁产量的峰值在620千克/人左右,与英美国家的人均钢铁产量峰值接近。到2024年,中国钢铁总蓄积量将达到143亿吨左右,人均钢铁蓄积量在9吨左右(人口年均增长率按0.6%计算),略低于日本和韩国的人均钢铁蓄积量。考虑到为保证国内供需平衡,从2012年起至2024年,我国要出口钢铁约20亿吨。